《施南府志》卷之三 疆域志~山川

楚为泽国,而施多山。盖居楚之上游,接壤黔蜀,故山独多于诸郡焉。水惟清江为大,虽源于蜀,然蜀水多浊,而此独清,以掩映于碧波翠涛。诸山则《图经》所称,山明水秀者,信矣!夫山嵯峨而水清驶[1],其人亦宜垒砢而英多[2],其有应昌期[3]而出者乎!志《山川》。
[1] 清驶:水清流疾。
[2] 《世说新语·言语》载:王武子、孙子荆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王云:“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孙云:“其山最嶵巍以嵯峨,其水押渫而扬波,其人垒砢而英多。“
[3] 昌期:兴隆昌盛时期。
施南府 恩施县
回龙山:在城内,昂然奇秀如龙回顾,登高瞻眺,城景历历如画。下有圆通寺。
象耳山:在城内,一名舵楼山。上有修篁佳木,下有流觞曲水。明天顺间建元妙观于上。学使吴白华[1]改为象牙山。
鳌脊山:在城内,旧名龟山,向建城隍庙于上,后改建文昌祠及奎星楼,移城隍庙于山下。此山登览,可尽城内外之胜。学使吴白华改今名,有诗载《艺文志》。
成山:在城内,一名中印山,上建成山书院,后建土主庙、巴公祠,均废。
瑞狮岩:在城东南隅,城跨其上,岩壁镌有钓台二字。
联珠山:在城东清江上,五峰相连如贯珠,亦名五峰山。宋政和中封山神,为嘉惠[2]侯,赐庙额曰永福。今圮。龙首山与连珠山相接,控清江之口,新建连珠塔于上。官渡在府城东里许,为出山大道。
凤凰山:在城东五里,形势天然,宛如凤跱[3]。
椅子山:在城东十五里。宋开庆初,郡守谢昌元移州治于此,以据险要,亦名州基山,俗名旧州城。
金瓦山:在城东四十里,崖石鳞次,如屋瓦如色黄。
石盘山:在城东四十五里,山顶有大石如盘。
天楼山:在城东五十六里,山势耸拔如危楼倚天。
羊角山:在城东六十里,双峰对峙,亦名羚羊溪。
银顶山:在城东八十里,有高峰数十丈。
画屏山:在城东百里,翠崖丹嶂,排列如画。
玉峰山:在城东一百二十里,近画屏山,恩建交界处,峰顶有真武庙,木梯铁索以上,庙外绝无余地。
斑鸠崖:在城东一百里,崖长五十里,望之如城郭。山上即戎角村[4],村后山名五葆山,东有笔架山。
杨平山:在城东南,又有龙津山、黄石山。
活龙山:在城南里许,踞麒麟溪上,俗呼活龙奔江,今名断龙山。
文笔山:在城南五里,双峰卓立如笔,亦名双翠山。山之西又有丹凤、玉女二山。
天成山:在城南十五里,两峰干云,一水匝地,中间横石成桥,约四五丈,为南行大道,名天桥。
箐山:亦名铁矿山,在城南三十里,相传旧出银矿,西有铁冶。
[1]吴白华:即吴省钦,南汇人。乾隆癸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左都御史。有《白华草堂诗钞》。乾隆间曾至恩施督学,所留诗文见《艺文志》。
[2]嘉惠:施予恩惠
[3]跱(zhì):耸立;屹立。
[4]戎角村:即为今日与恩施新塘集镇相去不远的衙门村。古代,这里战乱频繁。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戎角村向氏、廖氏反叛,朝廷派兵镇压。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戎角村民又叛,施州卫指挥童昶亲率兵丁讨灭,时逢广西瑶叛,童昶征戎角村土兵随征。明末清初,南明王朝荆国公王观兴率部占领戎角村,坚持抗清,并于己亥年攻入施州卫城,焚城并掳市民入戎角。直至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才向清朝廷投降。
罗盏山:在城南五十六里,崪[1]然数峰,如覆螺杯,一名螺盏山。
洪岩山:在城南七十里,由九拐山而上,高出群山,上建元妙观,俗呼小武当。
金猫岩:在城南一百二十五里,地名栏墙口,有岩绝高。岩半一石,约长二三尺,黄黑成文,作伏拱,势如猫。岩脚有青石数枚,若鼠,俗呼金猫捕鼠。此岩在天池塘前。
相公石:在城南一百三十里,地名锯子梁。有岩生石笋,长三尺许。清明日踏青,人掷小石子能中者,生子必贵。
金鸡山:在城南一百四十里,山产金鸡,故名。
翠涛山:在城西南五里,势若波涛层涌。山外巨石突起数十丈,有窍,南北通明,俗号通明山。
磨嵯山:在城西南十里,上有磨嵯神庙,今圮。
金柱山:在城南七十二里,峰势峭直,其色如金。
小红山:在城西里许,周围约四里,平峦拖翠。上有军民义冢。
扇面山:在城西三里。
和尚岩:在城西五里。
宜山:在城西五里,与月台对峙。
瘦驴岭:在城西七里。
先生坡:在城西十五里,相传有名儒隐此。见《隐逸传》。
红崖山:在城南十五里,东有鼓楼寨。
药山:在城西二十里,上产药物,下瞰麒麟溪。
客星山:在城西二十里,复岭重嶂,蜿蜒磅礴,南连雪岭,高出云霄。
猿啼山:在客星山北,丹崖碧嶂,林木葱茜,多猿啼声。一名雪岭。又郡东八十里亦有猿啼山。
铜瓮山:在城西七十里。
[1]崪(zú):山峰高耸险峻。
贺山:在城西三百余里。
飞凤山:在城西北郭外,以形似名。
银锭山:在城西北郭外,山势横亘,如银铸成。
钟离山:在城西,产仙茅。
赭马山:在城北一百一十里。
石乳山:在城西北一百七十里,为恩利建三县连界处。山石层叠,多生石乳。
都亭山:在城西北二百里,崇冈深麓,映带左右,下多良田广囿。后周于此置亭州。
碧波峰:在城北郭外,曲折逶迤,苍翠层涌,望之如波涛。上有问月亭,相传李太白谪夜郎时,于此把酒问月。详《古迹志》。
挂榜岩:在城北里许,红岩壁立,宛如张榜。
旗山:在城北五里,峰峦面面,展如旌旗。
望城坡:在城北二十四里,高峰特出,上有紫云观。
香城山:在城北七十四里,山多麝,故名。
金楼山:在城北八十里,崖石层叠,状如楼台。
车下岩:在城北一百四十里,地名坟前。悬岩壁生成“车下”二字。
巾子山:在城北一百六十里,峰顶状如巾。
捍山:在城东北二十里,阻深据高,便于捍敌,故名。
大瓮坡:在城东北三十分阶段,出丫木峪大道。
小瓮坡:在城东,与大瓮坡相近,出三岔口大道。
丫木峪:在城东北四十里。
双树门:在城东北九十里,双山并峙,如门南陵渡大道。
大石岭:在城东北二百里,一名仙掌岭。
衔洞:在东关外清江渡口。俗传江岸有虾蟆石,见者岁歉,土人凿此厌[1]之。
通天洞:在城东十里,其洞宽敞,上有石窍通天。内有田有溪有古碑,元明时,人多题咏。
[1] 厌:厌胜,以镇物、符咒制胜、压服,是旧时的一种巫术。
大龙洞:在城东十五里,内有澄潭,每日子午泛潮,声闻数里。通潮溪发源处,岁旱祷雨多应。
雨香洞:在城东芷药坪。
神仙洞:在城南五里,洞内半壁有丹灶石蹬。
影蛾洞:在城南十五里天桥山下,水光日影交映,洞中有碑,载《艺文志》。
百节洞:在城南。
穿洞:在城西南八里,亦名穿山。
仙人洞:在城南九十里凤阳山下,中有石田,畦珍[1]悉具。其流水声,宛如雷鸣。
朝阳洞:在城南一百里,中有水。清泚[2]左右,有石如鼓,扣之有声,洞外沙洲,恒有神人足迹。土人逢旱祷雨,多有应验。
犀牛洞:在城南一百二十五里旧铺村,门高一丈八尺。村多桂兰,当花放时,洞中有牛出吃花,追之仍入洞中,故名。旁边又一洞,左右两门相通。明季村人多避兵于此,可容数百人,今呼为避兵洞。
虎口洞:在城西二十里客星山下。
出水洞:在城西二十里麒麟溪发源处。
双城洞:在城北四十五里,又东五十里,有双石城,山下有双洞。
落水洞:在城北六址里,纳七里沟水,伏流十里出湾潭河。又郡东亦有落水洞。
穿山洞:在城北六十里,洞口逼仄,中阔半里,长里余。异石叠邮,皆具人物象,又有石笋上下相接,如屋栋,玲珑可观。旁有马鞍山,又有笔架山、狮子山,俱近杉木坝。
七星洞:在城北一百余里,七空迸流,即龙马溪发源处。
[1] 畦轸:田间的界道。
[2] 清泚:清澈的水。
清江:一名夷水,在县北,源出县西北罗锅堰,南流径县城东,转东北,又东流入建始县界,又东流入宜昌府长乐县界,又东流入荆州府宜都县界,入大江。廪君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注:施州清江县水一名盐水,源出清江县西都亭山(《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夷水出巴郡鱼复县江,东南过佷山县(南汉县属武陵故城,在长阳县西),注: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澄清,因名清江也。水又迳建平、沙渠县,县有巫城,南岸山道五百里,其水历县东出焉。夷水自沙渠入佷山县,水流浅狭,裁得通船,东迳难留城,又东径石室,又东与温泉三水合,又东径佷山故城南,南对长杨溪,又径虎滩(《水经注》)。清江自四川酉阳州属之黔江,经石柱厅过白杨渡,入利川县境,至磁洞伏流三十里,至七药山红鹤花坝复出,东南流至龙潭、三渡河水自西南注之,至马桥屯,平沟河水自西南注之,又伏流数里,复出为雪照河,马溪水自东南注之,又伏流三十里[1],至恩施县之木抚村复出,新田溪水自北流注之,径马寨村,乾坪溪水自西南注之,又十里落叶坝溪水自北流注之,又五里,压松溪水自西南溪注之,又十里,带河水自北流注之,又十五里,盐水溪水自西南流注之,又五里,盘龙溪水自东北流注之,至府城北绕而东,通潮溪水自东流注之,又绕城东而南,药溪水自西南流注之,麒麟溪水自西流之,巴公溪水自西南流注之,入峡口五里,洗爵溪水自北流注之,又十里,天桥河水从南流注之,又十五里,金银溪水自南流注之,又五里,为长沙河,复入峡,至芷药坪,忠建河水自南流注之,又二十里,为风水河,又五里,为银潭河,又五里,南陵渡水自北流注之,又五里,东绕村水自南流注之,又十里为忠建渡口,又十里,红兰溪水自东南流注之,至新渡坝过施州塘,入建始县境,尹家村水自南流注之,又三里,眠羊口水自北流注之,又三十里入宜昌府巴东县境,为九龙潭,野三河水自西北流注之,又十五里,支井河水自北流注之,又三十里,至长乐县之监井,朗亭水自北流注之,又六十里,为曾颜口高家堰水自北流注之,至荆州府宜都县之清江觜入大江。按,《书·禹贡》:和夷厎绩。晁氏曰:“和夷:二水名。和水,今雅州荣经县北和川水,自蛮界罗岩州东西来,径蒙山,所谓青衣水,而入岷江者也;夷水,出巴郡鱼复县,东南过佷山县南,又东过夷道县北,东入于江。”
[1] 清江自雪照河以下,再无伏流。不知《府志》为何有此语。
铁沟水:在城东五里,一名洗爵溪。
马公泉:在城东十五里,旧施州地。宋嘉佑中运使马某按部到州,以城跨山不可凿井,乃相视水脉,以竹引泉入城中,公私赖之,因立祠,其上号马公泉。
莲药池:在城东二十五里。
朝贡水:在城东六十里,源出宣恩县万里山,北流入清江。
银瀑:在城东一百八十里,斑鸠崖飞瀑如银,修篁之间望如珠帘掩映。
红兰溪:在城东一百八十里斑鸠崖下,北流入清江。
木里溪:在城东三百里,源出长望洞,曲折数百里,沿溪万山深僻,旁有平地可耕。
灵阳溪:在城东四百里,地近鹤峰州。
龙平溪:在城东南二百余里,合细沙溪。
麒麟溪:在城南郭外半里,发源自西山至夏水,极冷,一名冷水河。绕城南而东入清江,俗传宋雍熙中有麒麟出此,因名。
巴公溪:在城南时里许,有二源,一出药山,一出城南三十里鼓楼山,合于翠涛山下,至城南二里入清江。
梅溪:在城南巴公溪上流里许。
天桥水:在城南十五里,源出黄连溪,合石栏溪、朱砂溪二里[1],穿桥至芷药坪入清江。
金印溪:在城南三十里,源出银矿山,东流合覆盆水,又东合石板溪水,北流三十里入清江。
乾溪:在城南三十五里。
黄连溪:在城南七十里。
虾蟆池:在城南一百二十里,池多虾蟆,方春水生,辄跳踯出岸间,趾变为羽,随众禽飞去。土人常得之雀网中。
龟溪:在城西南七里,宋时产灵龟。
头渡河:在城西南,源咸丰县十五里龙峒口。
朱砂溪:在城西南三十五里,合黄连溪,径天成山石桥下,又东北流入清江。
芭蕉溪:在城西南五十里。
九龙溪:在城西南七十里,源出红崖山下,东北流合清江,一名甘平溪。
天池:在城西南九十里。
[1] 疑“里”为水。
菖蒲溪:在城西南一百九十里,源出东门山,西流径歌罗寨,会黄姑溪,下流合于西溪,傍多菖蒲,故名。
黑峒河:在城西南二百二十里,有二源,皆出咸丰县,一由西南流过地坝寨,径普落溪,西南流入四川酉阳黔江县界,亦谓之黔水;一由西南流至废龙潭土司东,绕其南流至废唐崖土司界,与径普落溪者合流,亦称唐崖河。
黔黎溪:在城西南三百四十里,源出北荒。
药水溪:在城西郭,源自西山,绕城西而南入清江。相传羽士洗药,流觞其间,故名。
腰带溪:在城西五里,源出西山,流径宜山下,南入麒麟溪。
冷水河:在城西八里高桥坝,源出西山出水洞,奔流而下,溪中多奇石异形,俗呼青狮白象。
虎溪:在城西十三里,源出虎口洞,径小高桥入冷水河。
龙池:在城西北一百六十里,相传有龙潜此。
益泉:在城北郭外,一名宜泉,味最甘,为县境诸水之冠,今名唐家湾。
擂鼓滩:在城北五里,清江经流,滩声如鼓,高下有节可听。
蟠龙溪:在城北五里,径旧施州驿马公泉下,昔传有龙蟠于此。
长堰塘:在城北五里。
沙河:在城北二十里,一自卅六荒发源,一自二坡发源。皆山涧汇流,至城东合通潮溪,下流入清江。
弯潭河:在城北八十里,源出小溪,南流至爪龙坝,金银寨、仙鱼溪二水西注于衣角坝,会龙马溪水,合流入清江。
会水河:在城北八十里,有二源,一出甘水垭,一出龙潭湾,径南木桥至高牌入龙马溪河。
龙马溪:在城北一百里,发源七星洞,南流径观音崖,至带河入清江。相传牧马河滨,多生龙驹,故名。亦名沱水。
丹阳溪:在城北一百七十里,源出石乳山,经麂子渡龙驹河,又东流至大沙河下,会南里渡入清江。今名太阳河。
九渡溪:在城北二百里,源出四川酉阳彭水县石柱司,流入县界,至都亭山下,又东入清江。居民引此水以溉田。
通潮溪:在城东北,南近连珠山,源出大龙洞,其水日消长如潮。
嘉莲池:在城内柿子坝,旧名鼓角池。宋端拱元年生嘉莲,故名。
洗马池:在城内协署西、辕门左。
卫塘:在城内府学署右,原系卫塘园池。
龙冈井:在城内回龙山下圆通寺中,明景泰间凿,甘洌异常。
六六井:在城内府学署中,训道李宗汾凿,有铭载《艺文志》。
葵花井:在城内西南隅,旧名局井。
宣恩县
天马山:在县境,又有墨把山七峰耸拔,又有通积山、劳喜山、水心山。
墨达山:在县境,土人谓天为墨,言山高接天也。又明珠山,有三十六峰,群山环峙,亘绕前后,又有纱帽山、三开山。
双尖山:在县境,又有奴阑山、茅山、师壁山。
吾山:在县境,又有蒲载山、低罕山、前山、木册山、后山。
金龙山:在县境。
来龙山:在县境,下有醴泉。
笔架山:五峰高耸;马鞍山:形如马鞍,俱在县境。
龙马山:在东乡司署前。
观音山:在东乡里,山形俨如大士像,莲座如画。
东门山:在县境东南六十里,旧有关,名东门关。石蹬凡千五百级。
五柱峰:一名轿顶山,在县境歌罗寨,一峰孤耸横亘。歌罗寨中奇秀中观,山下有溪,中流石磊磊如繁星,名“满天星”。
太平山:在县东南七十五里,明玉珍据蜀时,土人避兵于此获全,因名。
紫金山:在县东南一百里。
将军山:在忠峒地,众山将小,惟此独大。
五老山:在县治西,五峰耸拔,云气出没可占晴雨。
天柱峰:在县境。
仙人硚:在县西施南里,两山并峙,中亘石梁,阔丈余,长十余丈,高三十丈许,真奇境也。
二仙崖:在县西南。
叠翠山:在县治东北,层峦叠翠。
仙人峒:在东乡里,峒口石如人迹。
龙洞:在县西五里,水自涧涌,洞深莫测。
仙佛潭:在县南忠建里,崖石镌佛像,高十余丈。
忠建河:在县东乡。
白水河:在县南,源出将军山,流径县界,西南流入来凤界,又南流谓之漫水,其上游亦名车溪,亦名酉溪。白水河流出将军山,西南流,车东河自容美司来合焉(以上并见《明史·地理志》)。白水河发源于宣恩、鹤峰交界之处,凡三派:一入恩施县,一入鹤峰州,一入宣恩县,由忠峒会冉大河,至来凤之卯洞入辰河(见《湖北通志》)。
冉大河:在县南一百二十里。
玛瑙湖:在县南一百三十里。
两河口:在县东乡,一自洗马坪发源,一自鸡公岭,并入房溪,至东乡镇合流,名两河口,入忠建河,达清江。
细沙溪:源出东门山,流入龙平溪。
白凤溪:源出东门山流,合酉流,名三江口。
弄罗溪:在县境,相近又有车弄溪。
白沙溪、白石溪、三花溪:下流俱入清江。又石壁溪,俱在县境,合流入清江。
玉带溪:在县东乡,自咸丰县之孙家坝发源,经马河坝龙坪洗上入县境,绕城而下,名忠建河,入清江,古称渭溪即此。
李溪:在县南七十五里。
龙溪:在高罗,每当岁旱,有云覆其上,即雨。
红花溪:在县南一百二十里,名头道水,崖多杜鹃花,映水皆红。
布袋溪:在县东南八十里。
白鹤池:在县北门外。
仙女池:在县东乡。明玉珍据蜀时,选施州常平乡谭、向二姓女入宫,二女结伴投池内,池自生莲。因名。马鹿池,在县东乡金龙坪。
来凤县
回龙山:在县西一里,上有佛庵遗址,相传唐时建。
虎耳山:在县西一里,伏虎寺对面,高十余丈,通黔蜀大道。
红桂坡:在县北一里,高可十丈,为县治来龙上,多红桂。
翔凤山:在县南三里,山形耸拔,如翔凤,故名。又名近凤山。上有观音寺,流水两道,与官渡河合。
老鹰坡:在县东十里。
佛堂崖:在县东十里,有崖壁立河,上凿有石佛。
九龙山:在县南十五里,九峰接连如龙蟠,下有九龙洞,洞中有灵,祷雨即应。
狮象二山:在县南二十五里,两山对峙,中夹一涧。
马鬃岭:在县南三十里,嘉庆元年樊继祖曾驻兵于此。
贵帽山:在县南三十里。
梯子崖:在县西南九十里。
梅子岭: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翠云山:在县西二十里,一峰高耸,苍翠入云。
勒马坡:在县西三十五里。乾隆二十年,典史张成埠勒马过此,病其险,捐修道路,因名。
三尖山:在县西北三十里。
佛山:在县境,又有武山、怀来山、白凤山、鬼山。
五马山:在县北十里,五峰高耸如马。
伏虎洞:在县西里许。
孝子洞:在县西二里。嘉庆元年,生员周南奉亲避难,骂贼遇害处,署令王公三锡[1]悯之,因题曰:孝子洞。
龙洞:在县北五里。
凉风洞:在县西南十里。
烂柴洞:在县东十五里。
乐洞:一名三乐峒,在城西十五里,峒中平旷,可容数十人。
仙人洞:在县南四十里。
犀牛洞:在县南七十里。
花鱼洞:在县东北二十里。
天姥峒:在百户司。
[1] 王三锡:河南泌阳人,乾隆丁酉拔贡,在来凤、利川做过署令、县丞一类的小官。《利川县志》称他“才识明敏,勤于吏职”,他多次带领乡勇击败白莲教军,并收复来凤县城。后谪戍伊犁。
东门河:源出峡口寨下,流入卯峒。
卯峒: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中多异境。
佛堂河:在县东十五里佛堂崖,即宣恩之白河也。绕城东与近凤寨河合,至卯峒东流入辰河。
客寨河:在县南一里,流出宣恩县东,至客寨河入龙津,南入卯洞。
板桥河:在县西半里,流出漫塘,下流入卯洞。
栏河:在县西一里,下流入卯洞。
近凤寨:在县南三里,源出将军山,流入宣恩界,为白水河,西南入县界,为佛堂河,下流至卯洞百余里,中受小大十三道,汇为大河,始可通舟。
红崖河:在县南三十里,源出谷皮岭天蒜坪,两山对峙,中夹一润,春夏水涨,东流司属各溪水奔流湍激,虽有官渡,行旅苦之。
高峒河:在县西南三十里。
上寨河:在西四十里。
漫水河:汇各溪流,下入卯洞。
纺车溪: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源出永安坝,下流入卯洞。
怯道河:在县西一百三十里,源出酉阳州,至凉水井入卯洞。
水溪:源出后山,绕县西而东南,流至虎七溪,入白水河。达东溪、芭蕉溪俱在县境。
咸丰县
角楼山:在县城内。
月山:在县城内,势曲如月,前有三山,峙列如星,名三得拱月。
秀屏山:在县治前,青峰高耸若屏。
积翠山:在县治北门外,峰峦秀丽,林木苍翠,境内之奇观。
朝阳山:在县治北门外,与城内相连,一名飞凤山。
象鼻山:在城东十里,形如象鼻,横截溪流,水从中过。
猴子岭:在城东十五里。
朝霞岭:在县东五十里,峻岭嵬峨,旭日将升,霞彩映射。韩信坡在县境。
小关山:在县东百里,古置关其上。又有官保山、菊花、官山、石乳山、衙门山,俱在县境。
青龙山:在城南,每岭上生云,即雨。
二仙崖:在城南一百八十里,岩头方广四十里。
积玉山:在县境,高峻积雪,经春不消。其南一里曰十三盘山,旁有黑洞,岩若城门,水从中流二里许,始出门,绕县北,为青崖寨谷等溪。其上又有一小洞,伐木为栏,明洪武中征蛮兵尝经此。
梅家山:在县南二十里。
牌楼山:在县境,又有对山、万峰山,亦曰杉篁洞,洞顶有池,流为杉篁、碧垒子等溪。
唐崖:在县西五十里。
二仙崖:在县北,抵黔江县界,壁立数十丈,岩顶方广四十余里,上有飞瀑三道,下流成河。
中界坡:在县东北百里。
阳峒:在县西五里。
金峒:在县东北六十里。
头渡河:在县东十里,源出龙洞口,其水鱼多。
西北江:在县西二十里,有二溪合流,下入山洞中。上即天成桥,伏流二十里,至唐崖,出为乾溪河,下流入龙潭河。
龙潭河:源出利川县,至金峒过太平坝,到龙潭河,绕唐崖,出百节坝,至彭水县入夔江。
万顷湖: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接四川彭水界。
两会溪:积玉山涧水所汇流也。
普药溪:在县境。又有乾溪流入黑洞河。
瀑布泉:在县东三十里,泉出崖间,如飘素练。
清水泉:在县东百里,有二色,如蓝靛。
马家池:在县西北七十里。
墨池:在城北旧学宫地,水泉香美,池畔多黑石。
广利井:在县城内。
杜家塘:有城东五里,宽数亩,其深莫测。
利川县
木梳山:在城东三里,山势盘曲,石齿[1]斒斓[2],烟鬟耸翠,曰木梳螺髻[3]。
隆雨山:在城东四里,旧名老鹳窠,每旱岁,此山生云,顷刻即雨。
滴水岩:在城东十二里,峭壁崔嵬[4],上有飞泉下流,下有紫石光。
笔架山:在城东二十五里,数峰罗列,大小差如笔架,对面有文笔峰。
金字山:在城东四十里,与都亭山接,一峰特立,形类金字。《旧志》误作巾子山。
团宝山:在城东(六)十里[5],峰峦蜿蜒如蟠龙,上有石龙寺。
龙洞坪:在城东七十里,洞中奔流成溪,游人每泛舟入洞中,莫测深浅。
道东山[6]:在城东九十里。
青岩:在城东一百二十里,青壁峻峭,与夹背山相连。
都亭山:在城东与恩施县相连。《通典》:清江县有都亭山,夷水所出。《方舆胜览》云:后周置亭州,因此山为名。
乾溪山:在城南八里,山势嵯峨,每三冬积雪,经春不消。
钟岭山:在城南十五里,又呼钟灵山,山上生石笋。
铜鼓山:在城南一百八十里,高崖旁有一石,上大下小,呼为铜锣钟。
石穿山:在城南二百里,山石中穿如桥梁,可通往来,与铜鼓山相对。
太平山:在城南二百余里,又名太平镇。
王母山:在城南二百余里,奇峰耸峙,高出众山。上有王母庙。
大木岭:在县西南百里。
回子坡: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
大木峰:在县西南二百里,与四川黔江分界。
挂子山:在县西南,与四川丰都交界。改土归流后,两省民争界控部咨,湖北巡抚会两省委员查勘定界,立有界碑,碑记见《艺文志》。
大洞山:在城西二里。《旧志》:小山高六尺,石窍空洞,晓光映发,白云从中发,顷刻遍野。
象狮坡:在城西二十里,两山对峙,以形似名。
狮子岩:在城西二十五里,山石崚嶒[7],像狮子。
乾溪山:在县西三十里。
龙泉山:在县西三十里,七药山之祖也。
一品山:在县西四十里。
绿葱山:在县西六十里。
七星岩:在县西七十里,壁立千仞,当夕阳倒映,望如七星。
佛宝山:在城西八十里。
公母寨:在城西九十里。
马鹿山: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连珠山:在县西一百二十八里。
百丈坡:在县西一百三十里。
天平山:在县西一百三十里。
乌通山:在县西一百三十里,里人种茶其中,号乌通茶。
石乳石:在城西一百七十里,为恩施、利川、建始三县分界。
贺山:在城西一百八十里。明初讨诸蛮,大败之,还次此山,分道剿捕散毛峒,皆大胜之,因名贺山。
马鞍山:在县西二百里。
飞水岩:在县西二百里。
七药山:在县城西二百余里,与支罗所相近,长百余里,外为忠路,内则都会三坝,昔汉蛮分界处,一名七曜山。赋役作册作齐岳山。
三万箐:在城西二百余里。
云头山:在县城西三百三十里。
白虎山:在县城西二百五十里。
笋子山:在县西二百六十里。
青龙山:在县城西三百里。
铁炉山:在县城北五里,有泉,四时不涸不溢,上有庙。
金紫山:在县北七十里。
衙门山:在县北一百三十里,明时黄中之变,据此上立伪署,故名。下有沃田万顷。
五原山:在县北一百三十里。
野猪坪:在县东北七十里。
太平寨、锦屏山、凤皇山、龙冈山、大箐、小箐、十二盘、红扳岩,俱在县境。
[1] 石齿: 齿状的石头。
[2] 斒斓:色彩错杂鲜明貌。
[3] 螺髻:比喻耸起如髻的峰峦。
[4] 崔嵬:高耸貌。
[5] 原文为“十里”,据同治《利川县志》,当为六十里。
[6] 道东山,同治《利川县治》为“道东平”。
[7] 崚嶒:高耸突兀。
官渡河:在县东五里,至乾溪洞伏流数十里出为银照河,又名雪照河,即清江之源。
沈家河:即官渡河之源。
下马溪:在县东七十里。
麻柳堰:在县南二里。
堰水:在县南五十里。
小谷溪:在城南二百里。
双河:在城南二百里。
七孔子溪:在城南二百里。
龙潭:在城南二百一十里。
太极河:在城西南十里。
黑溪:在城西南六十里。
前江:源出七药山西,西南入后江,又西至马崖峡,入四川彭水界。
后江: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西流入前江。
沙溪:在县西南二百六十里。
龙潭:在城西八里。
革井溪:在县西八十里,又有相应溪。
木坝河:在城西九十里。
五源河: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盐井潭: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桂花潭: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连三潭: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马泥河:在城西一百二十八里。
龙嘴河:在县西一百三十里。
茅潭河:在县西一百四十里。
清滩溪:在县西一百八十里。
观音洞:在城东八里。
落水洞:在县东三十里,又前为乌龙洞,又前为鲇鱼洞,城东之水飞入洞中,伏流地下,水石成声。
李家洞:在城南三百余里。
老龙洞:在城西五里。
蟠龙洞:在城西三十里。
跃鱼洞: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天心洞: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千佛洞:在城西一百三十里。
凉风洞:在城西二百八十里。
长堰洞:在城西北四十里。
慈洞:在城北九十里。
建始县
禄山:在县东二十里,山多鸟兽,昔峒蛮恃,以为廪禄[1],因名。
银山:在县东三十里,石壁峻峭,色白如银,俗呼把系沱后山。
州基山:在县东三十里,隋业州置于此,今呼棉花坝。后山相近有石柱山。
猿啼山:在县东二十五里,黄知命有《小猿叫驿》诗,即此。
连山坡:在县东一百五十里。
土地岭:在县东一百六十里。
羊北陇:在县东南三十里。
望坪: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山脚周围不三里,而岧峣直接云汉外,山环为垣墉[2],中峰则孤撑一也。峰顶有庙,明嘉靖年间建有碑。
虎鹞岭:在县东二百九十里。
文山:在县南五里,崖如笔架,中峰孤秀,俗呼龚家崖,明都宪[3]林俊改名。
景阳山:在县南十里。
连珠山:在县西南十里,即朝阳观后脉。
鱼龙山:在县西五里。
石乳石:在县西五里,悬崖层叠,多生石乳。
药山:在县西七十里,俗名“五十二坝”,出黄蘖、黄连、木通、贝母诸药。
龙凤山:在县北二十里,玉峰禅师[4]卓锡[5]处。
当阳山:有县北四十里,每日光初出,即映照崖上,因名。
千丈崖:在县北八十里,与四川奉节县分界。
扯著坡:在县北一百一十里,山势徒峻,言车马至此,心牵扯乃得上也。
大石岭: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燕子龛:在县境乾沟之侧,行者无旅店,可栖往把投宿龛中。
石通洞:在县南。黄山谷施此,书有“涪翁”二字。
[1] 廪禄:禄米;俸禄。
[2] 垣墉:即墙。
[3] 都宪:明都察院﹑都御史的别称。
[4] 《府志》有传,参见《释氏卷》。
[5] 卓锡:卓,植立;锡,锡杖,僧人外出所用。因谓僧人居留为卓锡。
清江:在县南一百五十里,自恩施县流入,又东入巴乐、长阳县界,即古夷水也。
县前河:在县前,源出县西北当阳坝,群山嵂屼[1],隐蔽天日,泉从山罅悬注而下,俗呼红崖水。漂流渐远,群溪凑之,经龙门子晏公潭,由县城西南绕而东行,有小河自马栏溪入之,又东二十余里,与两溪会,下为马水河。
马水河:在县东三十里。
毛茸河:在县东一百四十里,源出县东龙潭坪,南流为枝津河,下为毛茸河,至巴东之桃符号入清江。
龙驹河:在县南四十里,源出石乳关,东流为太阳河,经麂子流下,始名龙驹河,又东流至大沙河,下会南里渡,入清江。大沙河即马水河下流也。
两溪河:在县北二十里,自蒲潭溪折西北流,有桐木溪,自西来,又南有木瓜溪,合二水自西北来会,故曰两溪,亦名两会口,曲折东流,与县前河会。
野三河:源出深油坪,会毛茸河,至九龙潭入清江。
《施南府志》卷之三终
[1] 嵂屼(lǜ wù):耸立貌。

原创文章,作者:恩施特产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stcw.com/wenyienshi/62.html

(0)
上一篇 2017年12月20日 下午12:25
下一篇 2017年12月20日 下午12:27

相关推荐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