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作者:恩施特产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stcw.com/wenyienshi/235.html
赋役全书
施南府属六县
户口
原额并续加正力及原报屯丁,改土案内勘出人力丁共六千六十四丁二斗八升四勺七抄五撮八圭九粒七粟三颗,内除建始县随田人丁六百八十四丁七斗八升四勺七抄五撮八圭九粒七粟三颗,应征丁银原于条银内派征。又除建始县承粮户丁七百九十六丁。遵奉恩诏永不加赋。又除改土案内勘出人丁三千二百二十五丁,于钦奉上谕事案内详情题准部覆照。康熙五十二年滋生人丁之例免派丁银外,正力屯丁共一千三百五十八丁五斗。额征丁银一千二百三十二两九钱五厘,内原开除正力人丁一千一百八十二丁五斗,开除丁银一千九十六两一钱五厘,内除康熙三十、四十、四十五并五十年四届编审,共审复人丁五十八丁,该征银一十九两四钱一分外,尚有实开除人丁一千一百二十四丁五斗,开除丁银一千七十六两六钱九分五厘外。实在人丁二百三十四丁。实缴丁银五十六两一钱一分。
遵奉恩诏。以康熙五十、五十二年丁册定为常额,于详请丁随粮派等事案内。蒙(前抚部院马前督部院迈)会同题准部文。自雍正七年为始归入合省粮银均摊带征(每粮银两派征丁银银壹钱贰分玖厘陆毫肆丝玖忽柒微贰尘叁纤壹渺叁漠捌茫陆沙肆灰陆漂柒铢肆溟玖烬,以实征粮银扣算),共该征银叁拾柒两陆钱玖分贰厘贰毫叁丝伍忽肆微肆尘伍渺叁漠肆茫陆沙伍灰(计减原征丁银壹百壹拾捌两肆钱壹分柒厘柒毫陆丝肆忽伍微伍尘玖纤肆渺陆漠伍茫叁沙伍灰)。
又于议奏事案内,遵照部文将恩施、咸丰、利川三县雍正七年升银,照原则扣算,派征丁银伍两一钱壹分伍厘伍毫肆丝肆忽壹微柒尘壹纤捌渺肆茫(系抵算钟祥县重丁银一千二百壹拾捌两九钱零以内之项),二共实征丁银肆拾贰两捌钱柒厘柒毫柒丝玖忽陆微壹尘贰纤叁渺叁漠捌茫陆沙伍灰。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起至乾隆三十一年编审止,增益滋生人丁四千六百九十四丁。又建始县节届编审增益滋生人丁四百二十九丁,共增益滋生人丁五千一百二十三丁。钦奉恩诏永不加赋(五年编审人丁一次,于乾隆七十七年[1]七月内,奉准通政司咨,乾隆三十七年六月内内阁抄出奉。上渝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正。嗣后编审之例,永行停止)。
又于钦奉恩诏事,乾隆六年编审案内,遵照部文将恩施、咸丰、利川叁县雍正十、十一、十三及乾隆二、三、四年升垦粮,各照现今摊征之则,派征丁银肆拾柒两贰钱肆分伍厘陆丝玖忽陆微玖尘伍纤陆渺捌漠玖茫,自乾隆七年为始起征,内除利川县于乾隆二十八年,详明事案拨归川省奉节县管辖民地,升垦粮带派丁银贰分肆厘叁毫壹忽伍微肆尘肆纤壹渺伍茫壹沙壹灰外,实在垦派丁银肆拾柒两贰钱贰分柒毫陆丝捌忽壹微伍尘壹纤伍渺捌漠叁茫捌沙玖灰。
又于钦奉恩诏事,乾隆十二年编审案内,遵照部文将恩施、咸丰、利川三县乾隆七、八、十等年升垦粮银各照现今摊征之则,派征丁银肆两伍钱伍厘壹毫玖丝捌忽载贰微贰尘贰纤捌渺陆漠玖茫,自乾隆十二年为始起征。
又于钦奉恩诏事,乾隆十六年编审案内,遵照部文将恩施县乾隆十二、十四、十六等年升垦粮银各照现今摊征之则,派征丁银捌钱柒分贰厘肆毫肆丝伍微贰尘肆纤陆渺壹茫,自乾隆十七年为始起征。
又于钦奉恩诏事,乾隆二十六年编审案内,遵照部文将恩施、咸丰、利川、建始等县乾隆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六年等升垦粮银照现今摊征之则,派征丁银壹拾伍两伍钱伍分肆厘柒毫肆丝伍忽壹微肆纤壹渺伍漠贰茫叁沙柒灰,自乾隆二十七年为始起征。
又于钦奉恩诏事,乾隆三十一年编审案内,遵照部文将咸丰县乾隆二十八年升垦粮银照现今摊征之则,派征丁银肆钱染分参厘柒毫肆丝捌尘捌纤叁渺肆漠捌茫陆沙壹灰,自乾隆三十二年为始起征。
又咸丰县乾隆三十二升垦粮银两派算应征丁银叁钱捌厘肆丝柒忽柒微肆尘贰纤壹渺柒漠柒茫肆沙贰灰,自乾隆三十七年为始起征。(查此项丁银系乾隆三十六年编审案内应增之项,适钦奉上谕编审之例,永行停止所有前项派增丁银,按数于奏册内入额造报,其乾隆三十六年届当五年编审,奉文停止造报新垦粮银,应摊丁,奉准户部咨覆,按年摊征。嗣奉上谕丁银事,悉仍其旧,复经详请咨准,部覆湖北民赋新垦地亩应派丁银,系按升粮科则派,算归于五年编审具题,其题报五年编审之例,既已停止,似可毋庸专案具题,至摊派丁银,奉上谕旨,悉仍其旧,亦应仍以五年一次汇造摊征丁银册,随同奏销[2]送部以备查核)。
又,咸丰县乾隆三十九年升垦民粮银两两派算应征丁银叁钱陆厘捌毫捌丝捌微玖尘肆纤陆渺陆漠玖茫,自乾隆四十二年为始起征。(查项丁银系遵钦奉。上谕编审之例,永行停止,新垦粮应摊丁银悉仍其旧。是项丁项应届乾隆四十一年摊丁一次之项,按数征收,汇造摊征丁册,随同奏销送部备查在案,理合登明)。
又恩施、咸丰、利川、建始四县,乾隆四十三年、四十六等年升垦粮银派算,应征丁银贰拾贰两叁钱捌分捌厘壹毫叁丝肆忽叁微叁尘玖纤伍渺伍漠叁茫叁沙捌灰。自乾隆十七年为始起征。(查此项丁银遵例当乾隆十六年摊丁一次之项,按数征收,汇造摊丁册随同奏销送部备查在案,理合登明)。
[1] 乾隆在位六十年,似乎不应有七十七年之称,原文如此。
[2] 奏销:清代各州县每年将钱粮征收的实数报部奏闻。
土田
原额民屯:上、中、下田地二千二百八十二顷一十四亩三分。科粮米四千一百七十石五斗八升七合四勺三抄七撮九圭三粒四粟(内除建始县粮米三百伍十九石九斗一升六合八勺八抄九撮九圭三粒四粟原在川省,于雍正七年奉文清文在案内不科外),实载米三千八百一十石六斗七升五勺四抄八撮,额征银贰千叁百贰拾两壹钱贰分贰厘陆毫叁丝贰忽玖微叁尘捌纤伍渺(遇闺加银柒两柒钱捌分柒毫壹忽叁微叁尘柒渺贰漠捌茫柒沙伍灰,其节年升垦荒细数详见各书)。
以上人丁田地及垦带丁并额外升垦,共额银肆千壹百陆拾两贰钱贰分捌厘贰毫伍丝陆忽肆微肆尘玖纤叁渺叁漠叁茫捌沙陆灰捌漂,内除拨归川省奉节县地亩粮银壹钱捌分柒厘肆毫肆丝,垦带丁银贰分肆厘叁毫壹忽伍微肆尘肆纤壹渺伍茫壹沙壹灰,该额银肆千壹百陆拾两壹分陆厘伍毫壹丝肆忽玖微伍纤贰渺贰漠捌茫柒沙伍灰捌漂,内除无征丁银壹千柒拾陆两陆钱玖分伍厘,荒银陆百肆叁两伍钱叁分伍厘柒毫玖丝伍忽玖微伍尘叁纤贰渺,又除详请丁随粮派等事案内阖省均摊人丁应减银壹百壹拾捌两肆钱壹分柒厘柒毫陆丝肆忽伍微伍尘久纤肆渺陆漠伍茫叁沙伍灰,又除雍正七年垦派丁银伍两壹钱壹分伍厘伍毫肆丝壹微柒尘壹纤捌渺四茫,又除雍正十、十一、十三及乾隆二、三、四年垦派丁银肆拾柒两贰钱贰分柒毫陆丝捌忽壹微伍尘壹纤伍渺捌漠叁茫捌沙玖灰,又除乾隆七、八、十等年垦派丁银肆两伍钱伍厘壹毫玖丝捌忽贰微贰尘贰纤捌渺陆漠玖茫,又除乾隆十二、十四等年垦带丁银捌钱柒分贰厘肆毫肆丝伍微贰尘肆纤陆渺壹茫,又除乾隆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六等年垦带丁银壹拾伍两伍钱伍分肆厘柒毫肆丝伍忽壹微肆纤壹渺伍漠贰茫叁沙柒灰,又除乾隆二十八年垦带丁银肆拾两[1]柒分叁厘柒毫肆丝捌尘捌纤叁渺肆漠捌茫陆沙壹灰,又除乾隆三十二年垦带丁银叁钱捌厘肆丝柒忽柒微肆尘贰纤壹渺柒漠柒茫肆沙贰灰,又除乾隆三十九年垦带丁银叁钱陆厘捌毫捌丝捌微玖尘肆纤陆渺陆漠玖茫,又除乾隆四十三、四十六等年垦带丁银贰拾贰两叁钱捌分捌厘壹毫叁丝肆忽叁微叁尘玖纤伍渺伍漠叁茫叁沙捌灰(垦带丁银另于书后登收,以符奏册额实总数)。
实征银贰千贰百贰拾肆两陆钱贰分贰厘肆毫伍丝伍忽一微伍尘贰纤捌渺肆茫柒沙叁灰捌漂起运。
[1] 从前后文看,“肆拾两”当为“四钱”。
户部项下充饷除拨归奉节县外,该额银叁千叁百贰拾两柒钱伍分壹厘壹丝伍忽陆微陆尘伍纤肆渺柒漠捌灰捌漂,内除无征丁银壹千柒拾陆两陆钱玖分伍厘,又除荒银陆百肆叁两伍钱叁分伍厘柒毫玖丝伍忽玖微伍尘叁纤贰渺,又除摊人丁应减银壹百壹拾捌两肆钱壹分柒厘柒毫陆丝肆忽伍微伍尘久纤肆渺陆漠伍茫叁沙伍灰外,实征银壹千肆百捌拾陆两壹钱贰厘肆毫伍丝伍忽壹微伍尘贰纤捌渺肆茫柒沙叁灰捌漂(内有雍正七年升垦叁拾玖两肆钱伍分陆厘陆毫伍丝叁忽贰微陆纤壹渺伍漠,系汇数抵算汉阳重丁之数。又建始县遇闺加银肆拾肆两玖钱贰分玖厘伍丝陆忽肆微陆尘贰渺叁茫柒沙伍灰)。
存留官役俸工等银柒百叁拾捌两伍钱贰分。(查本府属建始县遇闺加银伍两叁钱叁分叁厘叁毫叁丝叁忽贰微捌尘。查该府属存留俸工祭祀等银捌千三百五两贰钱叁分玖厘,内除恩施县祭祀均摊余胜银贰两柒钱叁分外,共该银捌千叁百贰两伍钱玖厘,内除巴东县铺兵工食银叁拾陆两,于宜昌府书内开造外,实该银捌千贰百陆拾两伍钱玖厘,内除建始县额编拨供银柒百叁拾捌两伍钱贰分,余额支银柒千伍百贰拾柒两玖钱捌分玖厘,系于司库地丁银内动支之项,再建始县廪膳项下遇闺添银伍两伍钱叁分叁厘叁毫叁丝叁忽贰微捌尘,系该县额编项下拨供之项。)
雍正七年垦派丁银伍两壹钱壹分伍厘伍毫肆丝壹微柒尘壹纤捌渺四茫。
雍正十、十一、十三及乾隆二、三、四年垦派丁银肆拾柒两贰钱贰分柒毫陆丝捌忽壹微伍尘壹纤伍渺捌漠叁茫捌沙玖灰。
乾隆七、八、十等年垦派丁银肆两伍钱伍厘壹毫玖丝捌忽贰微贰尘贰纤捌渺陆漠玖茫。
乾隆十二、十四、十六等年垦派丁银捌钱柒分贰厘肆毫肆丝伍微贰尘肆纤陆渺壹茫。
乾隆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六等年垦派丁银壹拾伍两伍钱伍分肆厘柒毫肆丝伍忽壹微肆纤壹渺伍漠贰茫叁沙柒灰。
乾隆二十八年垦派丁银肆钱柒分叁厘柒毫肆丝捌尘捌纤叁渺肆漠捌茫陆沙壹灰。
乾隆三十二年垦派丁银叁钱捌厘肆丝柒忽柒微肆尘贰纤壹渺柒漠柒茫肆沙贰灰。
乾隆三十九年垦派丁银叁钱陆厘捌毫捌丝捌微玖尘肆纤陆渺陆漠玖茫。
乾隆四十三、四十六等年垦派丁银贰拾贰两叁钱捌分捌厘壹毫叁丝肆忽叁微叁尘玖纤伍渺伍漠叁茫叁沙捌灰。
田租稞
学院册开建始县原额学田四十亩三分,该纳谷六石(乾隆二十九年清查学田租稞,案内议增谷六石九升),共纳租稞一十二石九升。共该折银六两六钱五分(遇闺照川省例除完正赋银陆钱壹分壹厘,闺银叁分伍厘外)。
实纳学租银六两六厘(系支给社师生膏火,并赈给贫生之用)。
杂税
牙帖税银二两。(原经报部,牙税银叁钱。乾隆二十三年,来凤县添设船行一名,纳税银叁钱;乾隆二十五年,于遵旨议案内遵奉部咨分别繁盛偏僻,量增税银肆钱;乾隆三十七年,恩施县添设花布山货行一名,纳锐银五钱;又乾隆四十二年内案来凤县西门内请设棉花中行一名,完纳偏僻中行锐银五钱。)
茶税银六两七钱五分。
田房税正额原未报解(盈余银两尽征尽解,原无定额)。
《施南府志》卷之十三终
赞 (0)
《施南府志》卷之十二 食货志~ 田赋 杂税盐引
上一篇
2017年12月20日 下午4:42
《施南府志》卷之十四 四食货志~ 祭祀 廉俸
下一篇
2017年12月20日 下午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