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作者:恩施特产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stcw.com/wenyienshi/229.html
学校(考棚、书院、义学附)
人才之生在乡邑,人才之聚在朝廷,而陶成之者,学校也。施自改土归流,既已经分县立学,廪饩[1]诸生。士生其间,宜何如砥砺,束修以勉图上报欤?谨以庙制、学额之源流,具著于篇,而学田附其后,考棚、书院、义学亦以类从焉。
《钦依刊立卧碑[2]》(顺治九年颁,乾隆四十三年知府汪献琛勒石)。
御书“万世师表”题额[3](康熙二十三年)。
御制《训饬士子文[4]》(康熙四十一年)
上谕加封孔氏五代,改启圣祠为崇圣祠(雍正元年)
御制《圣谕广训[5]》(雍正二年)。
御书“生民未有”题额[6](雍正三年)。
[1]廪饩:指科举时代由公家发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
[2]清順治九年(西元一六五二年)御製臥碑文,由禮部頒行全國各府、州、縣,刊刻學宮,俾令生員知曉遵行。碑文計有八條,皆修身、立志、敦品、向學等勵志性文字,可謂校規。其文曰:
順治九年,禮部題奉欽依刊立臥碑,曉示生員:
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設學院、學道、學官以教之;各衙門官以禮相待。全要養成賢才,以供朝廷之用。諸生皆當上報國恩,下立人品!所有條教,開列於後:
一、生員之家,父母賢智者,子當受教;父母愚魯或有非為者,子既讀書明理,當再三懇告,使父母不陷於危亡。
一、生員立志,當學為忠臣清官。書史所載忠清事蹟,務須互相講究;凡利國愛民之事,更留心。
一、生員居心忠厚正直,讀書方有實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邪刻,讀書必無成就,為官必取禍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殺其身,常宜思省。
一、生員不可干求官長,交結勢要,希圖進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福。
一、生員當愛身忍生,凡有司官衙門不輕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許家人代告;不干與他人詞訟,他人亦不許牽連生員作證。
一、為學當尊敬先生,若講說皆須誠心;聽受如有未明,從容再問,毋妄行辯難。為師亦當盡心教訓,勿致怠惰。
一、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言,如有一言建白,以違制論,黜革治罪。
一、生員不許糾黨多人,立盟結社,把持官府,武斷鄉曲;所作文字,不許妄行刊刻。違者聽提調官治罪。
[3]指康熙皇帝为北京孔庙大成殿门额题“万世师表”匾。
[4]:今上御制训饬士子文:
国家建立学校,原以兴行教化,作育人才,典至渥也。朕临驭以来,隆重师儒,加意庠序,近复慎简学使厘剔弊端,务期风教修明,贤才蔚起,庶几朴作人之意,乃比来士习未端,儒效罕著。虽因内外臣工,奉行未能尽善,亦由尔诸生积锢已久,猝难改易之故也。兹特亲制训言,再加警饬,尔诸生其敬听之。从来学者,先立品行,次及文学。学术事功,源委有叙。尔诸生幼闻廷训,长列宫墙,朝夕诵读,宁无讲究,必也躬修实践,砥砺廉隅,敦孝顺以事亲,秉忠贞以立志,穷经考义,勿杂荒诞之谈。取友亲师,悉化骄盈之气。文章归于醇雅,毋事浮华。轨度式于规绳,最防荡轶。子衿佻达,自昔所讥。苟行止有亏,虽读书何益。若夫宅心弗淑,行已多愆。或蜚语流言,胁制官长,或隐粮包讼,出入公门,或唆拨奸猾,欺孤凌弱,或招呼朋类,结社要盟。乃如之人,名教不容,乡党弗齿。纵幸逃,扑滥窃章,缝返之于衷,能无愧乎!况乎乡会科名,乃抡才大典,关系尤巨。士子果有真才实学,何患困不逢年。顾乃标榜虚名,暗通声气,夤缘诡遇,罔顾身家。又或改窜乡贯,希图进取,器凌腾沸,网利营私,种种弊端,深可痛恨。且夫士子出身之始,尤贵以正,若兹厥初拜献,便已作奸犯科,则异时败检逾闲,何所不至,又安望其秉公持正,为国家宣猷树绩,膺后先疏附之选哉。朕用嘉惠,尔等故不禁,反复倦倦。兹训言颁到,尔等务共体朕心,恪遵明训,一切痛加改省。争自濯,磨积行,勤学以图上进。国家三年登造,束帛弓旌,不特尔身有荣,即尔祖父亦增光宠矣。逢时得志,宁俟他求哉!若仍视为具文,玩勿儆,毁方跃治,暴弃自甘,则是尔等冥顽无知,终不能率教也。既负裁培,复干咎戾,王章具在,朕亦不能为尔等宽矣。自兹以往,内而国学,外而直省乡校,凡在学臣师长,皆有司铎之责者,并宜传集诸生,多方董劝,以副朕怀。否则职业弗修,咎亦难逭,勿谓朕言之不预也。尔多士尚敬听之哉!
[5]《圣谕广训》是由清朝官方颁布,并运用政治力使之广为刊行的官样书籍。《圣谕广训》一书的内文,基本上分为康熙《圣谕十六条》与雍正《广训》两个架构。《圣谕十六条》乃摘录自康熙九年所颁上谕。而《广训》部分,则完成于雍正即位次年。他就康熙《圣谕十六条》各条目,逐一“寻绎其义,推衍其文,共得万言,名曰圣谕广训” ,而创作了十六篇短文,及一篇序言。至此《圣谕广训》一卷问世。
[6]雍正时期追奉孔子五代王爵,并赐诸圣。亲自视学释奠,复祀增祀若干人。尊孔而避讳丘。后来定下皇帝亲祭孔子之制、先师诞辰,亲书生民未有匾额。
上谕“避孔子圣讳”(雍正四年)。
奉旨颁发《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文》(雍正六年)。
御书“与天地参”题额(乾隆元年)。
钦定乐用六佾[1],设乐舞生四十名,免府县试(乾隆五年)。
钦颁《祭祀乐章》(乾隆九年)。
奉旨颁发《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文》(乾隆十四年)。
奉旨颁发《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乾隆二十年)。
奉旨颁发《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文》(乾隆二十四年)。
奉旨颁发《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文》(乾隆四十一年)。
恩诏[2]《增广学额大学加取五名、中学加取三名,其取进钦六名以上者,加取三名;四王名者,增额二名;二三名者钦者,增额一名》(乾隆六十年)。
恩诏《直省儒学增广学额一次,大学加取七名,中学加取五名,小学加取三名》(嘉庆元年)。
御书“圣集大成”题额(嘉庆四年)。
恩诏《直省儒学增广学额一次,大学加取七名,中学加取五名,小学加取三名》(嘉庆四年)。
御书《平定三省纪略》(嘉庆七年)。
恩诏《直省儒学增广学额一次,大学加取七名,中学加取五名,小学加取三名》(嘉庆二十五年)。
御书“圣协时中”题额(道光元年)。
恩诏《直省儒学增广学额一次,大学加取七名,中学加取五名,小学加取三名》(道光元年)。
颁发学宫经籍
《日讲四书》、《周易折衷》、《书经传说编纂》、《诗经传说编纂》、《春秋传说编纂》、《三礼义疏》、《孝经注》、《性理精义》、《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明史》、《朱子全书》、《通鉴纲目》、《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唐宋文醇》、《渊鉴古文》、《四书文》。
以上府学及各县学皆同。
[1] 六佾:周诸侯所用乐舞之格局,六列,每列六人,共三十六人。或云,每列八人,六列共四十八人。
[2] 恩诏:帝王降恩的诏书。
庙制
施南府
学宫在城内象牙山之阳,乾隆元年知府田三乐倡建,三年工竣,三十五年知府张映焘补修,五十四年知府赫尔谨倡修,未竣。嘉庆五年知府马维驭捐廉倡率署恩施县知县蒋遇春、府学训导欧阳既及绅士李延柱、崔元魁、李璠等重修。道光元年署府学训蔡熏劝谕恩施童生金某捐资补修各处。
大成殿基高五尺,殿前月台绕以石栏,前为拜台,甃以石。
东西两庑,道光十三年知府王协梦捐廉修制,先贤、先儒各神牌及龛座。
大成门左为金声门,右为玉振门,道光八年署恩施县知县张启云、训导罗德崐倡率监生吴文儒、廪生李大魁改建,并以余资补修各处。
泮池[1]在大成门前,上有桥,环池甃以石。
棂星门[2]在泮池前,门前有“文明重地”坊,坊前有影壁,左右角各有黉门[3]。
名宦祠在大成门左。
乡贤祠在大成门右。乾隆四十二年知府汪献始立二祠神牌,并设正殿钟鼓。
崇圣祠在大成殿后之西。
尊经阁在崇圣祠前。
明伦堂在尊经阁前。
学署在明伦堂后,内署在尊经阁后。
府学存贮乐器:琴六张(并架)、瑟四张(并架)、敔[4]一座(并权)、圉一座(并筑)、鎛钟一口(并架)、应鼓一面(并架)。
府学存贮祭器:木登三件、木铏三十二件、木簠五十八件、竹笾二百三十四件、木豆二百三十四件、铜爵三十三个、锡登一个(有匣)、锡铏一个(有匣)——以上二件系前府杨毓江捐制——朱漆爵垫十七个、锡香炉大小二十座、锡烛台大小二十三对、锡爵杯二百三十六件——以上锡祭器计点锡重二百一十六斤三两,系知府王协梦同署恩施知县陈肖仪捐制发学,交斋长,敬谨收贮,备祭学官,入于交册。
[1] 泮池:学宫前的水池。
[2] 棂星门:棂星即古代天文学上之“文星”,以此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
[3] 黉门:古代称学校。
[4] 敔(yǔ):古代打击乐器,奏乐将终时,击之使演奏停止。
恩施县
学官即施州卫学地,原在城南门外,后迁治北。明景泰中,佥事沈庆、守备任忠复迁南门外。宏治中参议林矿、佥事郑岳复迁南门内之右,即今学也。崇祯十二年,抚夷同知宋洪泰重修。康熙四十三年,守备傅天锡、教授张佐瑞、邓维宪重修。乾隆十一年,教谕魏荣楠、训导朱鳌等接次补修。嘉庆七年,知县李钟白捐廉,倡率士民修补。道光二年,教谕石时和会同知县左章炳倡率绅士李朝举、朱荣禄、杨联绶、李文玉、陈启栋、赖朝阳、邓士林、陈延芳、田岱云、胡汉章、李大魁、李大经等劝捐重修,至道光七年署知县张起云落成。
大成殿其高五尺,殿前月台,台下拜台,高五寸,俱甃以石。先师及四配十哲,旧俱有像,今另奉木主于前。
东西庑:东庑,北有金声亭,南有奎星阁。西庑,北有玉振亭,南有尊经阁。俱系道光七年添建。
大成门。
泮池,在大成门前,上有桥,环池甃以石。前有红墙,左右角各有黉门。
名宦祠,在大成门左,祠左红墙有小黉门。
乡贤祠,在大成门右。
崇圣祠在大成殿后之东。
明伦堂在崇圣祠前。
仪门在明伦堂前。
学署在明伦堂后,东西各三间。
宣恩县
学官在县城内西街,乾隆五年,以土司署改建。
大成殿。
东西庑。
大成门。
泮池。
名宦祠。
乡贤祠。
崇圣祠。
明伦堂。
学署。
来凤县
学官在县城内东街。乾隆五年,知县于执中倡建。嘉庆七年,知县朱鸣凤、训导肖琴倡率重修,大成殿重修时加厚基址。
东西庑。
大成门。
泮池,在大成门前,道光八年训导孙蓂劝浚。
棂星门,在泮池前。嘉庆十六年拔项生王廷弼、举人曾有光等倡建。
名宦祠,嘉庆十六年建。
乡贤祠,嘉庆十六年建。
崇圣祠,在大殿后。
尊经阁。
忠孝节义祠。
明伦堂。
学署。
咸丰县
学官在城内西街。乾隆五年建,后圮。四十二年迁于东门外,五十六年知县张曾赦、训导胡烜、邑军功杨胜岳、生员冯世鐄、蒋进绶倡率重建。
大成殿。
东西庑。
大成门。
泮池。
名宦祠。
乡贤祠。
崇圣祠。
明伦堂。
学署。
利川县
学官在县城内东街,乾隆五年建。
大成殿。
东西庑。
大成门。
泮池。
名宦祠。
乡贤祠。
崇圣祠。
明伦堂。
学署。
建始县
学官原在县城西门外,元大德间建,洪武七年重修,明末圮,后土人于地中掘得先师铜像。掘时,像系东向,遂建庙向东。康熙十二年,知县谭性学改建治北。二十四年,知县吴李芳重修。三十年,知县史晟复改建于城西北隅,仍东向。四十六年知县刘珙徵、雍正十年知县武怡、乾隆十八年知县邱岱屡经补修。三十三年,知县严锡紞略加修葺。四十八年署知县陈瞻燧捐廉,倡率士民悉加修理。
大成殿,先师铜像下列七十二贤像。
东西庑。
大成门。
泮池。
名宦祠,在大成门左。
乡贤祠,在大成门右。
崇圣祠。
明伦堂,在大成殿左,乾隆十八年建。
学署,在旧节孝祠右。
学额
施南府
文学八名,武学四名,廪生四名,增生四名。
恩施县
文学十五名,武学十五名,廪生十二名,增生十二名。
宣恩县
文学二名,武学二名,廪生二名,增生二名。
来凤县
文学三名,武学二名,廪生二名,增生二名。
咸丰县
文学三名,武学二名,廪生二名,增生二名。
利川县
文学四名,武学二名,廪生八名,增生八名。
建始县
文学八名,武学八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
雍正七年,部议湖北施州卫改为恩施县,应照各县例,将原设廪增各四十石之数,各裁去二十石,留二十石,二年一贡。
乾隆三十六年,部议湖北施南府属宣恩、来凤、咸丰、利川四县于乾隆元年改土归流,嗣于乾隆四年议准。另编新字号考试,四县共酌进童生一二名,暂归恩施县学管辖,并未按县置学,现今人文充盛,应照该省鹤峰州长乐县并湖南永顺府暨保靖诸县之例,分设学额。嗣后,宣恩、来凤、咸丰三县准其各取三名,利川县取进四名。至施南府设立府学,将府属恩施县学原额十五名内量减三名,建始县学原额八名内量减一名,拨入府学。此外,于六县中酌取四名,定为学额八名,令该学政岁科两试时严慎校阅,如佳卷不敷,宁缺毋滥。至各县廪、增额数并校试武童,亦准其照鹤峰、长乐二州县之例,俟将来人文再盛,另请增设。并将宜昌府训导拨改施南府学、东湖县训导拨改来凤县学、巴东县训导拨改咸丰县学、归州训导拨改利川县学、恩施训导拨改宣恩县学,以专训迪[1]。
乾隆三十九年,部议湖北施南府属宣恩、来凤、咸丰、利川四县,自乾隆三十六年各设学额,所有旧附恩施考试各生,业经拨归各学管辖,但未设有廪、增额数。查利川人文较盛,拨回之生已有六十余名,内实廪八名、候廪三名,应将恩施县原额廪、增各二十名,俱减为十二名,以八名拨入利川县。即以拨回之现廪八名补实,遇有缺出,以候廪三名收补增八名,除将候补实补外,余以拨回之生,照考案序补其府学。及宣恩、来凤、咸丰三县俟设学十年后,自四十六年为始,各设廪、增二名。现在考试各童,来凤、咸丰俱有候廪二名,即令认保至设廪之年,准其先与补实,宣恩责令拨回之附生暂行认保回学,均照定例,设廪后必食饩十年,方准出贡,以后四年一贡,至拨回之实廪、候廪在恩施食饩已久,仍准其与恩施学校年分出贡,俟届该本学应贡之期,再将末贡之生,归于本学出贡。再武童应于恩施量减三名,建始量减一名,作为府学四名。其宣恩、来凤、咸丰、利川各取进二名。
嘉庆十一年,部议湖北巡抚瑚图礼等奏请恩施县复还学额三名,文武童生各取进十五名。建始县复还学额一名,文武童生各取进八名。但既复还二县学额,则府学仅存学额四名,仍于原额有缺,应请于府学内加还学额四名,以符乾隆三十六年定额八名之数。并令于宣、来、咸、利四县各坐拨一名,其余四名作为六县分拨,以照平允。其府学武童进额,亦照旧,仍设四名外,增设廪、增各二名,共四名。
[1] 训迪:教诲启迪。
学田
施南府
恩施县学
尖山子水陆田地一段,崇祯十七年卫民徐大成捐。
薛家庄田地山场一段,康熙二十一年卫民薛正纪捐。
南门外水田一段康熙二十二年卫民陈姓捐。
蛮王寨水田一段,康熙四十年卫学门斗[1]陈宗峣捐。
南门外学地数段、葛家坡学地一段、东门内学地一段,俱康熙年间卫守备范福咏、傅天锡、卫千总雷洪声捐。
乾隆三十六年,恩施训导拨往宣恩,拨改宜昌府训导为施南府学。三十八年,训导马堂详请旧有卫学田地分拨府学公收以作香烛之资,知府袁文观饬署恩施县知县吴森妥议,分拨府县两学公收在案。乾隆四十五年,训导李宗汾详请将学田、谷石基、租细行分拨,知府施先辂饬恩施县知县韩悦曾均拨,并详藩司立案。府学每年收租谷捌石、银陆两玖钱贰分,县学每年收租谷拾玖石、租银玖钱贰分。
建始县学
城内学宫前后共田大小十六坵,每年租谷陆石陆斗,又田二坵,租钱伍千文。
北乡茅草坝共水田四十三亩,每年租谷拾肆石。
二共完粮银柒钱。
[1] 门斗:官学中的仆役。
考棚
考棚在恩施县署西半里许,即旧署地。施南自乾隆元年改土归流,所属六县惟恩施、建始二县旧有学制,余四县生童俱附恩施,远附宜昌考试。三十六年,知府张映焘详请,按县设学在案。随据各县生童以赴宜昌考试路远费艰,愿于本府城内捐建考棚,详准兴修。四十一年工竣,四十年题请学政按临,奉准在案。四十六年,学使吴省钦始按临考试,并标题堂与斋壁名目,各系以辞。训道李宗汾撰视学碑纪其事。
义学
施南府
义学一所,名凤山书院,乾隆四十一年署知府吕世庆倡建,饬府学训导李宗汾兼摄山长,将乾隆三十一年恩施县知县崔振绪所断县民张姓等互争田地归入,每年收租钱叁拾肆千肆百零以作膏火。知县刘毓璠详请立案。至嘉庆二十一年,因南郡书院经费不充,兼之凤山书院久圮,知府佟景文谕将此项归入南郡书院。
恩施县
旧有义学一所,名崇化书院,今废。
旧有义学一所,名成山书院,在城内成山上,今废。
宣恩县
城中义学一所、乾坝义学一所,俱乾隆五年奉文建,每年共领藩库银叁拾贰两,分给二所膏火。
来凤县
城中义学一所。
大旺义学一所,名朝南书院,距城九十五里。乾隆三年,知县于执中捐买桐子园水田二十一丘计三十一亩五分一厘、竹园坪水田二丘计三亩七分五厘,每年所收租谷分给二所膏火。
卯峒义学一所,名桂林书院,距城一百一十里,乾隆五年奉文建,每年请领藩库银十六银作膏火。
咸丰县
义学一所,乾隆五年奉文建,每年请领藩库银十六两作膏火,二十四年知县张禹将县民互争生基坪官荒[1]变置水田山场,一分归入义学,每年收租谷十六石一斗二升。三十九年知县潘宪武将民互争黄土坡官荒详归义学。
[1] 官荒:属于官府的荒地。
利川县
忠路义学一所、建南义学一所,俱乾隆五年奉文建,请领藩库银三十二两,分给二所膏火。
南门外义学一所,名[钟灵][1]书院,知县张兆棨劝捐,置买蒋姓田宅建造讲堂、斋舍[2],义民牟承辉、承熙、承煌、承文、天松公捐田产三处,以助膏火。首士【事】[3]李光北、贺伯厚、江通选、翁懋、谭英亮、匡友直等劝捐钱壹千叁百千零,置买田产,每年租谷出入经费由县选派首士【事】经理。
城中义学一所,署知县李恂捐廉设立,每年塾师修银拾陆两。
忠路乐利场义学一所,县丞缪庭漋劝士翁懋等捐置田产,延师训课。
忠路长潭坝义学一所。
忠路黄土池义学一所。
南坪义学一所,名如膏书院,乾隆五十八年巡检王霖劝建置产,每年首士【事】范泰来、许如棠、廖连壁、段大登等轮流掌管,延师训课。
[1] 原文缺两字,据《利川县志》当为“钟灵”。
[2] 斋舍:即学舍。
[3] 据同治版《利川县志》,“士”当为“事”。首事指指出头主管其事的人或头面人物。
建始县
义学一所,在县北门内,名五阳书院,以邑有朝阳、建阳、当阳、景阳、巫阳,故名。乾隆二十年,知县邱岱劝建,因文昌祠旧基构舍,大小十间,余钱存息,并捐里七垭官荒租钱作膏火。二十七,年知县余本捐买水田一分。三十八年,知县吴森将县民互争自修观道士田租银详归义学。嘉庆二十年,知县杨兆杏劝谕士绅郑宜兰、李正鋆等八人捐资设课,生员李大槐等二十五人倡捐银数百两置产。道光七年,职员邱裕雯等十二人亦共捐银以助膏火。
近城水田一分,共九丘,计种二斗,每年租谷拾壹石贰斗,租钱拾千文,知县余本捐买。
赶龙坝水田一分,共八丘,每年租谷拾陆石,租银陆两零,邑民常久捐。
自修观田租银五两,租钱肆千零捌拾文。
西乡后湾水田一分,每年租谷拾壹石,生员郑宜兰、向启仁等二十四人共捐钱三百五十八千文置,勒有碑。
徐家湾当田一分,水田二契,共钱壹百七十千文,邑民于士上、士同、士周兄弟捐。
墨漆坝当价[1]钱壹百四十千文,外钱捌千文,邑民谭延学捐。
赵家山当田二契,价钱壹百零五千文,邑民张士鳌捐。
上店子官山一处,向被民人侵改作田,知县徐步云清理归入义学,计田七十二丘,每年租谷陆石,勒有碑。
《施南府志》卷之七终
[1] 当价:等价。
赞 (0)
《施南府志》卷之六~公署 仓库 坊市 村镇 津梁
上一篇
2017年12月20日 下午1:16
《施南府志》卷之八 典礼志~坛庙 仪注
下一篇
2017年12月20日 下午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