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南府志》卷之四 疆域志~古迹

故国荒城怀古,每增感慨。昔贤遗辙,闻风亦动流连。《地志》之列《古迹》,所以资考镜也。施在前代,为苗蛮杂处之区,今则为文物冠裳[1]之地。荒寨废垒,所在多有,虽僻处万山中,而迁客放臣,间留骚雅之迹,故网而收之,以为好古者鉴焉。志《古迹》。
[1] 文物冠裳:文明、礼仪制度。
施南府 恩施县
盐水废县:在卫城东四十里。后周置县,并置资田郡,隋初废,大业初,以县属清江郡(《明一统志》)。清江郡盐水,后周置县(《隋书·地理志》)。武德四年,废盐水县(《唐书·地理志》)。清江郡开夷,后周置,曰乌飞,开皇初改焉(《隋书·地理志》)。施州清江。义宁九年置开夷县,武德元年[1]省入(《唐书·地理志》)。
清江废县:在卫城东十里,后周于此置清江郡,隋初郡废,置清江县,后废(《明一统志》)。唐为州治,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省(《旧志》稿)。
废亭州:在卫城东一百七十里,后周置。以都亭山为名,隋并为庸州,徙至盐水县(《明一统志》)。
信陵废县:在卫城南七十里(《明一统志》)。
旧施州:在卫城南椅子山,宋开庆间治此,城基尚存(《湖广通志》)。
施州废卫:今县治,明洪武十五年置。国朝雍正六年改为恩施县。
废忠孝安抚司:在县西南,元置安抚司,明因之,隶施南宣抚司,今裁。
施王屯:在卫城南一十五里,《舆地唐记》[2]云:州有施王馀址,故以为名,盖谓此也(《明一统志》)。东晋末桓元子诞窜蛮中,自称施王,筑城临施水,号施王[3],子孙袭王至后周保定敇[4],始平之,以其地置施州,乃施王屯馀址(《方舆胜览》)。
问月亭:在城北,有台孤高独出碧波峰上之中,旧建此亭于上,相传李白谪夜郎尝过此赏月(《明一统志》)。
月台:在城北门外,有台高三十丈,其顶平方,父老相传云,李白谪夜郎时玩月于此(《舆地纪胜》)。
劝农台:在城东五峰山下(旧《府志稿》)。
钓鱼台:在卫城东南(《明一统志》)。
钓台:在瑞狮崖,石壁镌有“钓台”二字(旧《府志稿》)。
野意楼:在卫治西城上,指挥同治孙本建(旧《府志稿》)。
太白楼:在北城上,明抚夷同治宋洪奉建,今毁,址尚存(旧《府志稿》),按今俗呼擂鼓台。
[1] 原文为“元在”,疑为“元年”。
[2] 据《施州考古录》,《舆地唐记》当为《舆地广记》。《舆地广记》为宋欧阳忞撰是宋代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学著作。该书“自尧、舜以来至于今,为书凡三十八篇,命之曰《舆地广记》,全书共三十八卷。从远古至宋,郡县建制沿革变化,内容完整,体例明了,为后代编一统志之先河。
[3] 疑脱“城”字。
[4]据《施州考古录》,“敇”当然为“初”。
清江楼:即卫城东门楼也,城四门各有楼,东曰清江,西曰西顺,南曰南阳,北曰拱北,俱洪武中建(《明一统志》)。
半逸亭:在卫城象耳山元妙观之东(《明一统志》)。
宣威堂:在卫治指挥佥事孙斌建(《明一统志》)。
澄清阁:在城外水浒庙左(旧《府志稿》)。
白坡书屋:在城南二十里,邓楩建。
客星山房:在城西,童昶读书处(以上并见《湖广通志》)。
仙人宅:在城北七十里(《明一统志》)。
砥澜楼:在府城内东南上(旧《卫志》)。
大观阁:在城府南门外(旧《卫志》)。
葵园:在府城南门外,乡宦童大望别业(旧《卫志》)。
大莫园:在府城南门外,乡宦李一凤别业(旧《卫志》)。
临流石阁:在府城南五里,指挥唐一麟别业(旧《卫志》)。
读易岩:在府城西客星山下,乡贤童昶故迹。
筹边楼:在卫城内兵备署后(旧《卫志》)。
鹿山石穴:在卫城南四百里(旧《卫志》)。
神仙洞:在府城东戎角上房村后,岩间有活水(旧《卫志》稿)。
仙人掌:在卫城北新化屯大石岭上,其掌迹大而有纹。
张果崖:在都会里岩间,凿孔以木为梯而上。相传张果于此岩顶炼丹(旧《府志》稿)。
廪君赤穴:在卫城东八十里,廪君巴务相生此。
黑穴:在卫城南二百里,两石并立(旧《府志》稿)。
照京塘:水之清浊,占地方吉凶(旧《府志》稿)。
詹公故宅:在城内登龙桥(旧《府志》)。
蛮王寨:在城南六里,四面峭壁,唯一径可上。
观澜台:在城南,岩石壁上刻有“观澜”二字。
求雨台:在西城上。
宣恩县
废上爱茶峒长官司、下爱茶峒长官司:在县境,明宣德二年置,二长官司隶东乡安抚司,今裁。
废镇南长官司:在县境,明永乐五年置,隶施州卫,今裁。
废摇把峒长官司:在县境,明宣德三年置,隶东乡安抚司,今裁。
废镇远蛮夷长官司、废隆奉蛮夷长官司俱在县境,明宣德五年置,二长官司隶东乡安抚司,今裁。
废施南长官司:在县境,明成化后置,隶高罗安抚司,今裁。
废东乡土司:在县境,明洪武六年置安抚司,隶施南宣慰司。国朝为东乡土司,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裁。
废高罗土司:在县境,明洪武六年置安抚司,属忠建宣抚司。国朝为高罗土司,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裁。
废忠峒土司:在县境,明永乐四年置安抚司,隶忠建宣抚司。国朝为忠峒土司,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裁。
废忠建土司:在县境,明洪武六年置宣抚司,隶施州卫。国朝为忠建土司,仍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裁。
废木册土司:在县境,元置安抚司,明玉珍改长官司,明因之,属高罗按抚司。国朝为木册土司,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裁(以上并见《湖北通志》)。
咸平石柱:宋丁谓立,《旧志》载:距城三百里。今应在宣恩县境内。
天圣石柱:宋刺史史方逐蛮,至七女栅降之,立以分界。至明时石断。《旧志》载:距府城二百七十里。今宣恩、来凤交界处即其地也(《宋志》)。
蛮人田承恩等誓柱文:在施州,今佚(《湖北通志》)。《宋史·地理志》“清江县细沙寨”,今宣恩县东乡,有细沙坝,即其地也(《宋史》)。”
儒学双桂:相传不栽自生,经秋花发,香倍寻常。初为土官署,后改为学宫,咸谓瑞应云(旧《志稿》)。
来凤县
废大旺土司:在县境,明永乐五年置安抚司,隶散毛宣抚司,旧名大翁迦。国朝为大旺土司,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裁。
废东流土司:在县境,明宣德三年置长官司,隶大旺按抚司。国朝为东流土司,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裁。
废腊壁土司:在县境,明置长官司,隶大旺安抚司。国朝为腊壁土司,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裁(以上并见《湖北通志》)。
卯洞长官司、漫水长官司:今并废。
咸丰县
废龙潭土司:在县境,明洪武四年置安抚司,属散毛宣抚司。国朝为龙潭土司,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裁。
废金峒土司:在县境,明永乐五年置安抚司,隶施南宣抚司。国朝为金峒土司,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裁。
废唐崖土司:在县境,明洪武六年置长官司,始隶施州卫。国朝为唐崖土司,雍正十三年裁(以上并见《湖北通志》)。
硝场:在大田所北一百里,悬崖数千丈,下有河渡,其半崖一孔,势若城门,上产硝土(《明一统志》)。
仙掌:在大田所西三十里,悬崖壁立,上有白色如掌,下有黑迹如虎形(《明一统志》)。
利川县
银山废县:在城西一百八里(《明一统志》)。
废剑南长官司:在县境,明宣德三年置,隶忠路安抚司,今裁。
废忠路土司:在县境,明洪武四年置安抚司,隶施南宣抚司司。国朝为忠路土司,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裁(以上并见《湖北通志》)。
废忠孝安抚司:元置,明洪武四年改置长官司,寻复,二十年废,永乐五年复置,隶施南宣抚司。今裁。
废沙溪长官司:在县境。
建始县
废业州:在县东三十里州基山。《旧志》载:恩施、宣恩二县,皆古业州地。《建始志》云:有永福、草塘二里,世乱民散,遂为容美所据。今按形势,占于容美事,固有之,而古业州实不止建始一县也(旧《志稿》)。
核桃园:在县东六十里。
涪翁真迹:宋黄庭坚谪涪,号涪翁,镌于石通洞(旧《志稿》)。
詹状元故里:在县铜锣坝(《宋志稿》)。
《施南府志》卷之四 终

原创文章,作者:恩施特产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stcw.com/wenyienshi/227.html

(0)
上一篇 2017年12月20日 下午12:26
下一篇 2017年12月20日 下午12:29

相关推荐

微信